大家好,桃源民间习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湖南桃花源结婚的习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桃源民间习俗和湖南桃花源结婚的习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桃源的春节怎么过作文
1、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寒假,而寒假到了,春节也来了。
2、我的家乡在桃源。常听大人们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民间还流传说“陈”与“尘”同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之意,所以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把家里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累,却也干得不亦乐乎,因为这样就能把一切穷运、晦气都统统扫出门。
3、临近春节,置办年货是桃源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家家户户都要备上一些诸如瓜子、花生、糖果、桔子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食品,用来招待客人;备过年货,还不忘贴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等春联,来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今年我家贴的一幅“门添春色发春辉、人添志气虎添翼”的春联,更是让我和我的家人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4、除夕吃年夜饭,除了备上丰盛的饭菜外,年糕是桃源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道食品,因为它有“年高”之意。分别用黑糖和白糖蒸的年糕,又象征着黄金、白银,所以它虽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如果少了它,也就少了浓浓的年味了。
5、初一又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这天我一改往日爱睡懒觉的习惯,一大早,我就穿好新衣,早早地给家里的长辈拜年,除了祝福长辈外,往往还会得到长辈的一个红包,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期望,然后我们全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早饭。早饭过后,接下来的几天就是走门
二、湖南桃花源结婚的习俗***越详细越好***
1、周礼有“三媒六证”,湘南的婚姻古风存焉,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农村的风俗可以窥见古代习俗。
2、一、说媒,这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即使是自由恋爱,也的在婚前挂*个媒人做挡箭牌。
3、二、筛茶。男的第一次到女的家里,女的如果觉得男的不错,给端一杯茶,男的给一红包。对上眼了,有戏。
4、三、过庚。男女双方交换生庚八字,请先生算命能否相配。
5、五、过门:男方一大早抬花轿来女方门(现在是汽车)彩礼必有三牲。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先要“辞堂”,陪新娘到堂屋里拜别娘家的祖宗牌位,谢谢娘家的养育之恩。出堂屋门时,必有新娘兄弟在门前阻挡,不愿意姐姐远去。新郎只有红包开路))
6、六、上轿(或车)必有女方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轿,双脚不沾地,害怕把娘家的运气沾走。娘家村里的众人送新娘出村门,新郎封红包买糖感谢。
7、七、到婆家,停轿。首先念煞。由德高望重之人围着花轿念念有词,将一公鸡当场宰掉,以阻挡娘家带来的晦气。然后有德高望重之中年妇女(必须子女都有)搀扶新娘出轿,跨火盆,新郎射箭。当天宴请宾客时,陪姐姐来的弟弟,哪怕是毛孩子,必坐上席,这是对娘家的尊重。
8、九、回门。第二天若无别的的变故(过去要求新娘是处女),送亲的弟弟陪姐夫、姐姐回娘家,至此婚姻大事完毕。
三、穿街走巷,湖南桃源的板龙灯
1、龙是我国的图腾,我们以龙灯传人而自居,在我们许多的民俗活动中,都能看到以龙的节日道具,本期民俗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穿街走巷,湖南桃源的板龙灯,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吧。
2、板龙灯是湖南省桃源县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正月十五谷龙诞辰之夜。一阵铿锵的皮鼓雄浑的铜锣嘹亮的号角激烈的唢呐骤然震响,伴随着沉雷闷响的火铳,噼啪争吵的鞭炮和气吞山河的呐喊……这是桃源县板龙灯的闹台前奏。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
3、简介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民俗节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鹰潭民俗节庆,每年的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
4、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则由数十块或数百块木板连缀而成,称为灯板。灯板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长约2m,宽12~20cm,厚3~4cm,其上托彩色灯笼数盏或同样由竹骨彩纸扎成倒U型龙身,其下垂擎手木柄两根。每块灯板由木楔、圆孔与相邻灯板相连。龙身内点蜡烛。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5、婺源板龙灯又称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观赏灯彩。婺源至今仍遵循旧列,每逢春节期间,县城、乡镇及许多自然山村,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
6、婺源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及灯撑四个部分连接而成,全龙长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长的可达一百余板,约200余米。伴随龙灯的还有头牌、蓬灯、凉伞、狮子戏球、西游记、走马灯、鱼灯等附属彩灯。龙头造型各异,有木鱼鼻、江机头(蜻蜓)、鸭嘴龙等。龙身有花兰灯与灯笼灯之分,龙尾分龙、虎、鱼等几种。巡游时十番锣鼓伴奏,龙尾鼓压阵,龙珠引路,边迎边舞。主要动作有:龙戏珠、撴灯、拗灯、拖把拉行、窜阵打旋、翻蛇皮、鱼龙嬉戏、龙虎斗等,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场面热乐非凡。
7、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迎灯舞龙又是祖辈相传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有“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内在含意。
8、溯源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兴旺于李唐,火爆于宋朝,成熟于明初,鼎盛于清朝,完善于当代。板龙灯起源于草龙灯。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罗鼎夫妇从江西吉安到湖南桃源谋生途中拾得一颗大蛋,孵出一条金色小龙。当夜,罗鼎在客栈梦见金龙藏身于他家谷仓,大兴造谷之事,仓内每日可出稻谷36担。不曾想此梦为真,日后天天如此。
9、英宗八年(1445年),久旱不雨,寸草不收,罗鼎开仓赊粮,百姓蜂拥而至,因出谷过量,谷龙于古历六月三十日死于仓底。为感其恩,罗鼎率众人裁龙八段,棺椁装殓,大礼超度,厚葬于下山坪小山嘴上,造其坟,树其碑,砌以墓围,并在龙庙重修莲花观纪念。因传说与现实的融合,从此,玩草龙灯便改为玩板龙灯。明末,九溪乡官坪村的上山坪专门修筑占地2400多平方米的“九层堂”,并请名师塑一龙头人身老道,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供奉谷龙影身神位与首领塑像,朝拜至今。清末每条灯的龙板由八块、十八块、八十八块、一百零八块、二百八十八块发展到一千零八块,逐步形成了融宗族祭祀与庙会娱乐为一体的板龙灯文化。
10、板龙,与龙灯迥异,板龙的龙头龙尾和牌灯系纸糊篾扎,且与龙身脱节。龙身由若干块木板连结,每块灯板长六尺、宽五寸、厚两寸,上扎彩色灯笼三盏,内燃蜡烛;板中下装手柄,板的两端各凿一孔圆眼,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短的可连数十节,长的可连数百节,串起古、土、野、美、稀的气韵,构成气势雄伟、千姿百态的板龙灯。
11、玩龙灯不用手舞而由肩扛,即每一条长板均由两人用肩膀相抬。相传元顺帝(1333年~1368年)时朝廷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举国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带以官坪村莲花禅寺为聚集点,罗、沙、黄、彭、何姓等族首领响应农民起义,议定以正月十五玩龙灯为名,板合则为龙,板拆则为兵器,并约定以灯笼、火铳为号,元宵举事,后罗公黄公等十余族长壮烈殉难。
12、起义虽被镇压,板龙灯却由此发扬光大。它吸纳民俗、美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技艺,传承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有关内容与知识,汇集体育、娱乐、交际、观赏于一体,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斗争精神与生活风貌。据《湖南民间舞集成》载:“板龙灯流传在桃源北部的漆河、九溪、双溪口等地。传说参加者可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抗战时,漆河等地耍过二百余长板,在河滩上狂跑呼叫,势如排山倒海,甚为壮观。”
13、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关于桃源民间习俗和湖南桃花源结婚的习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