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皇太子号和三笠号谁强这个问题,俄国前无畏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和三笠号谁强
1、实战的话三笠强,东乡平八郎天生运气好,单论舰体,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更好
2、对马海战三笠挨了19发炮弹,硬生生的干了一票俄国第二舰队,旗舰皇太子沉了
3、然而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关键是输在了科技上,黑火药导致发一炮就有巨大的浓烟,发炮速度很慢,攻击力差
4、不过人家俄国早期战舰特点是装甲厚,火力高,但是在攻击力强悍的联合舰队面前只能挨打
5、航行了两万多海里的俄军被伏击,一方面是指挥失误,另一方面,就是这个炮弹导致战舰发挥不出水平来,舰本身是占优的
二、俄国前无畏舰
1、叶卡捷琳娜二世号 1886,1907年被击沉
2、亚历山大二世号 1887,1925年沉没
3、十二使徒号 1890,1920年代末退役
4、纳瓦林号 1891,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5、伟大的西索伊号 1894,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自沉
6、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1894,1904年在旅顺港之围中沉没
7、波尔塔瓦号 1894,1905年在旅顺港战役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丹后号,1923年退役
8、塞瓦斯托波尔号 1895,1905年在旅顺港战役中自沉
9、罗斯季斯拉夫号 1896,1920年被凿沉
10、佩列斯韦特号 1898,1904年在旅顺港被日本海军击沉,打捞后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为相模号,1917年沉没
11、奥斯利亚比亚号 1898,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12、胜利号 1900,在旅顺港战役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周防号,1922年退役
13、列特维赞号 1900,1905年在旅顺港战役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肥前号,1924年作为靶船被击沉
14、博罗季诺号 1901,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15、亚历山大三世号 1901,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16、奥廖尔号 1902,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石见号,1922年退役
17、苏沃洛夫公爵号 1902,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
18、叶夫斯塔菲号 1906,在一战中被德军俘获,1919年德军在撤退时将其凿沉
19、金口约翰号 1906,在一战中被德军俘获,1919年德军在撤退时将其凿沉
20、塞瓦斯托波尔号 1911,后改舰名为巴黎公社号,1957年退役
21、波尔塔瓦号 1911,后改舰名为伏龙芝号,1941年沉没,1944年打捞出水,1956年退役
22、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1911,后改舰名为马拉号,1941年沉没,后被拖到岸边,1952年退役
23、叶卡捷琳娜大帝号 1911,1917年改名为自由俄国号,1918年沉没
24、玛丽亚皇后号 1913,1916因弹药库爆炸沉没,后打捞出水,1922年退役
25、亚历山大三世号 1914,一战末期被英国俘获,改名为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1936年退役
26、尼古拉一世号 1916,未完工,1919年被拆毁
27、阿尔汉格尔斯克号即英国皇家海军君权号战列舰,1944年转让,1949年归还
28、新罗西斯克号即意大利海军恺撒号战列舰,1948年转让,1955年因舰上发生爆炸沉没
三、日本战列舰「 ”金刚”号更像是乡下亲戚的庶子
温馨提示:我的文章大家都知道内容比较长,大家可以先收藏有空看也行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协约国盟友的身份参战,虽然存在感很低,但大战中捞到的实惠却不少:胶州湾、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甚至包括新不列颠的拉包尔等德国属地都转到了日本名下(一连串熟悉的地名,二战中转进东京湾之路就是那时铺就的)。>二战前日本扩张的步伐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 26日「”金刚”号即启程前往中途岛附近海域搜寻德国「”纽伦堡”号轻巡洋舰(本文中「”金刚”号的相关日期来自「”金刚”号舰历),10月份它和新入役的「”比睿”号一道在黄海支援日本陆军攻占青岛。随着斯佩中将的德国东亚分舰队在12月初爆发的福克兰海战中覆灭,太平洋上也就再没有什么目标留给日本海军了。 1915年10月3日,「”金刚”号和「”比睿”号在实弹射击训练中击沉了作为靶舰的「”壹岐”号战列舰,它的前身是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第三分舰队的旗舰「”尼古拉一世”号前无畏舰,在对马海战中投降被俘,整修后加入日本海军成为一艘海防舰。这也是「”金刚”击沉的第一艘战舰。>排水量9748吨的「”尼古拉一世”号 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大海战爆发时,「”金刚”号静静地待在横须贺港内。在万里之外的这次空前绝后的大海战中,它的三位堂兄「”不倦”号、「”玛丽皇后”号和「”无敌”号均在中弹后因弹药库殉爆而迅速沉没(参见战列舰三国志-「”厌战”号(2)浴血日德兰),日德兰成了英式战列巡洋舰的伤心地。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随后和日本达成协议,由日本海军负责协约国的太平洋护航任务,美国大型战舰全部调往大西洋战区。1918年7月,英国亚瑟王子(维多利亚女王之孙、英王乔治五世的堂弟)访问日本后搭乘「”雾岛”号前往加拿大,并到访温哥华,这也是唯一一艘到访过欧美国家的二战日本战列舰。 4艘金刚级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无敌的战列巡洋舰队在一战中碌碌无为。英国一度提出向日本租借或购买2艘金刚型,以加强本土舰队的战列巡洋舰分队,被日本婉拒,仅仅向马耳他派出了第二特务舰队的3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在地中海打了趟酱油为协约国护航。漫漫改装路日德兰海战后各国海军都对此战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并相应地修改战舰设计、修订造舰计划。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对他们的英式战舰来说日德兰的教训尤为深刻。「”金刚”号的改进是一个小步快跑的漫长过程,差不多一年一小改,几年一大改。 1917年1月9日,「”金刚”号首次开展了水上飞机操作试验。6月加装了一座主炮指挥仪控制塔。1918年3月,4门76.2毫米三式单管副炮被拆除,更换为新式的76.2毫米高射炮。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 1919年4月「”金刚”号为主炮弹药库安装了改进型紧急注水灭火系统,在弹药库和炮弹输送通道安装了防焰隔扉,并增设了一套Caquot式风筝气球。>「”陆奥”号携带的风筝气球,这种风筝气球得名于其发明者-法国工程师Albert Caquot,在气球下方的吊篮里可以搭载2名乘员进行炮兵校射,他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降落伞使用者。不过舰载侦察气球并不太实用,很快就被水上飞机取代。【中断的后续计划】根据1914年的「”海军舰艇补充方针”,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以8年为一个服役期,满一期后将降格转入二线部队,服役满三期24年后即退役,让位给更新的舰艇以保证整个舰队的性能不落伍。在金刚型之后,日本海军还为「”八八舰队”规划了4艘标准排水量达到4.1万吨的天城型战列巡洋舰,分别是「”天城”号、「”赤城”号、「”爱宕”号和「”高雄”号,配备10门410毫米主炮,9.8英寸主装,航速30节。长门型的后续舰则是2艘标准排水量3.99万吨的「”加贺”号和「”土佐”号战列舰,同样配备10门410毫米主炮,11英寸主装,航速26.5节(当时的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普遍比战列舰还大,比如「”胡德”号)。日本海军造舰的标准不仅仅是要超越潜在对手美国,更是追求压倒性的超越。但在「”金刚”号刚刚完成第一个服役期的1922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正式签订,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比为5.25: 5.25: 3.15: 1.75: 1.75,到1936年12月31日前不得建造新主力舰,由此进入为期15年的「”海军假日”时代。上面6艘大家伙中「”天城”号和「”赤城”号按条约许可改造为航空母舰,但「”天城”号在1923年毁于关东大地震,经签约国同意由「”加贺”号接替改装;「”爱宕”号和「”高雄”号被中止建造,解体拆毁,舰名用于之后建造的重巡洋舰。最惨的是「”土佐”号,未竣工的舰体只能当作绝密的测试靶舰,进行新式穿甲弹和水下防御试验,被狂轰乱炸了8个月后于1925年2月9日在宿毛湾外自沉。> 1922年7月31日,长崎港内的「”土佐”号半完成舰体。不过它也没白白牺牲,对它的实弹打靶证明远距离交战对水平装甲防护提出了远超当时标准的要求。而且日本人还发现了水中弹的价值,在距船舷25米外入水的水中弹可以直接穿透防雷突出部打击水线下的关键部位,甚至绕过那些向下延申不足的主装甲带,这一发现要比美英早十年左右。于是乎,轰轰烈烈的主力舰大生产运动在即将开花结果的时候被狠狠地踩下了刹车,日本海军发现除了辛辛苦苦保住的「”陆奥”号和「”长门”号,手头就没什么好使的现代化战舰了,只能变着花样去魔改8艘老舰。 1923年4月,「”金刚”号成为「”皇太子御招舰”,搭载当时的摄政皇太子-日后的裕仁天皇对殖民地台湾进行官方视察。访问持续了12天,行程遍及新竹、台中、台南、高雄、澎湖、台北和基隆。>停泊在高雄港外的「”金刚”号皇太子御召舰到1923年下半年,「”金刚”号已经服役了十年,除了偶尔到青岛、大连、仁川或者日本海附近展开2-3周的前沿部署,护送一下船队,大部分时间不是在佐世保就是在横须贺进行没完没了的训练、改装和试验。「”厌战”号,在它的头十年中除了在日德兰出了一次风头,至少还进行过5次地中海春季巡航;而华盛顿号总共只服役了6年1月12天。 1924年5月,「”金刚”号重建了前桅,在上面增设观察所,加高了1号烟囱并在顶部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导烟帽,以解决恼人的黑烟倒灌问题。11月份又改进了火控系统,主炮最大仰角从25度增加到33度。同时为了改善大仰角射击时复进不足的情况,增加了空气驱动复进机。> 1927年的「”金刚”号,1号烟囱已经安装了导烟帽 1925年6月,司令塔顶部的3.5米测距仪更换为新式4.5米测距仪。 1926年6月,增加了3门76.5毫米高炮。 1927年初,为了容纳不断增加的各类瞄准和主炮火控系统,「”金刚”号将舰桥改造为典型日本风格的宝塔型桅楼。>上世纪20年代金刚级的明信片,上面也印了榛名的名字,但从炮塔的折线可以看出这是「”金刚”号【宝塔型桅楼】和英国战列舰改装的全封闭堡垒式装甲舰桥不同,日本战列舰的宝塔是在现有的三角桅上堆叠多个平台,再在平台上安装指挥所、瞭望台、探照灯等设施,可谓见缝插针打补丁。这些平台有的是开敞的,有的是单独封闭的,但整个宝塔骨架却是开放式中空的,更形象点说就是三根竹棍上挂着的一个个鸟笼。升级改造的金刚型、扶桑型、伊势型、长门型都是如此,唯一的例外是「”比睿”号,它单独改装了封闭式塔桅,并成为大和型桅楼的原型。高耸的桅楼层层叠叠形如违章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扶桑”号,它的桅楼顶端距水面高度达到了40米,欧美海军将日式桅楼戏称为「”圣诞树”。长颈鹿一般的「”扶桑”号和「”山城”号:自从这两座违章建筑完工,各界对它的恶搞就乐此不疲:这样高大的桅楼是日本战列舰的一大特色,其它国家的战列舰都没有走到如此极端。探究其原因,主要有4点:在未配备雷达的大正末期,日本海军研究发现的主力舰主炮的有效射击距离已经从一战前的7300米提高到了18000米以上,老式三角桅的高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瞄的要求;极度热衷鱼雷攻击的日本海军其主力舰还承担着为己方鱼雷战队提供观测数据并协调进攻的任务;当空中威胁越来越大时,整个舰队的防空瞭望和协调指挥重任也落到了最高大的战列舰上;日本海军还有夜战传统,在其它列强直到二战仍视夜战为禁区的时候,日军早已展开了大量夜战训练并建立起一套独特的战法,包括由著名的「”猫眼”人肉夜视、采用无焰发射药和配备世界领先的夜间光学测距和探照灯设备。上述这一切都要在尽可能高的位置布置为数众多的指挥所、瞭望台以发挥出最大效能,它们功能各自独立还不能互相干扰,于是只好分层设置,越堆越高。采用开敞式设计也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桅楼的重量,提高稳性。直到大和型拥有了超大的排水量后才改为更加厚重的全封闭设计,加强对人员设备的保护。>大和型的桅楼是围绕中心装甲筒搭建的一个整体结构昭和16年即1941年时9艘二战日本战列舰的桅楼结构对比(其中扶桑号是1936年的形态),4艘金刚型的桅楼构造也各不相同。 1928年5月,「”金刚”号又对操舵系统进行了升级。到1928年底,「”金刚”号变成了这个样子:然而前面这么多改装都只能算是开胃菜,1928年12月1日,「”金刚”号转入预备役,为第一次现代化大改装做准备。第一次现代化改装-战列舰 1929年9月开始,「”金刚”号在横须贺海军船厂干船坞接受了为期1年半的大规模改造。【防护】这次改装的重点是加强日显薄弱的防御力,尤其是水平装甲。在弹药库和轮机舱顶部原有的57毫米VC维克斯渗碳装甲穹甲上增加了一层76毫米厚的CNC含铜合金钢均质装甲;炮塔装甲也增加了1英寸达到10英寸;沿水线安装了占全舰长度80%的防雷突出部(参见:战列舰三国志-「”厌战”号(3)间战期大升级),舰宽增加到29米,为此还拆除了4具鱼雷发射管。全舰装甲重量从6502长吨增加到了10313长吨(增重3872公吨),排水量达到3万吨,防护能力已经接近扶桑型,但这直接违反了《华盛顿条约》的规定(单舰改装增加的排水量不得超过3000长吨(3048公吨)。条约时期各国海军都会使出这样阳奉阴违的小把戏,大家心照不宣,不过日本是玩得最野的,从战列舰到轻巡都会超标。> 1930年横须贺干船坞中的「”金刚”号,舷侧尚未安装防雷突出部【动力】排水量增加后整个动力系统也进行了彻底更新,全部36座亚罗式煤/油混烧锅炉都被拆除,更换为16座燃油专烧锅炉,驱动布朗-寇蒂斯直驱蒸汽轮机,最大航速降低到约26节(1931年8月4日在馆山冲标柱间公试速度为25.37节)。因为锅炉数量大幅减少,前烟囱被拆除,困扰舰桥多年的黑烟问题被彻底解决。安装了防雷突出部的「”金刚”号另外还在Q号和Y号炮塔之间增设了航空设备,以搭载3架横厂E1Y3 14式水上飞机,但没有配备弹射器,需用吊车吊放到海面上。虽然早在十几年前就进行过水上飞机操作试验,但当时的飞机性能不佳,舰机适配性很差,直到这次改装才真正具备航空作业能力。 1931年3月31日,日本官方宣布「”金刚”号完成改装,但实际改装工程尚未全部完成。在此之前除「”比睿”号因受条约限制改装为训练舰外,「”榛名”号和「”雾岛”号已先后完成了相应的现代化改装。金刚型的装甲防护提升、航速下降,因而被升格为战列舰。 1931年7月20日完工98.2%的「”金刚”号,船坞已注水 7月21-22日,在B号和Q号炮塔上安装了8米测距仪。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东三省。随后国联派出李顿调查团赴华调查满洲问题。 12月1日,完成全部改装工程的「”金刚”号重新服役加入第一战列舰队,并成为联合舰队旗舰。 1932年1月,在桅楼上安装了88式和90式方位盘照准装置以及2座1.5米直径探照灯。5月份,所有76.2毫米炮被拆除,换装4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另外加装了2座双联装维克斯40毫米高炮,2座艉部炮塔之间安装了一部吴二号三型飞机弹射器。 12月1日,日后瓜岛海战的主将-亲手葬送「”雾岛”号的近藤信竹大佐出任「”金刚”号第20任舰长,其它担任过舰长的著名人物还有第25任栗田健男,第27任西村祥治(兼),第28任田中赖三,当时均为大佐。 1933年1月26日,飞机弹射器进行了首次测试。2月3日,联合舰队旗舰转为「”陆奥”号。时光飞逝,在断断续续的大改和小改中,「”金刚”号度过了它的第2个十年,依旧毫无建树。当然在海军假日里,海军列强的战列舰都在蛰伏中接受改装以延长自己的生命。>从近及远分别为「”长门”号、「”雾岛”号、「”伊势”号和「”日向”号,均处于各自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之间的状态。国民战舰「”长门”号弯曲的一号烟囱最为醒目,也是为了让排烟远离舰桥,连当时日本小学生在美术课上画军舰时都会特意把烟囱画成这个形状(1936年改装时又给扳直了)第二次现代化改装 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19国委员会关于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决议,重申不承认伪满洲国。日本于3月28日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并在1934年12月29日退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此后在1936年1月15日又退出了伦敦裁军会议,和英国老师彻底决裂,所有对主力舰数量和规模的限制也全部烟消云散了。 1933-34年间「”金刚”号的活动明显增多,2次担任联合舰队旗舰,出没在台湾、南海、旅顺等地。鉴于原来规划的新一代战列巡洋舰不是被改装就是被拆解,日本海军于1934年5月31日废止了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1934年11月15日,「”金刚”号将旗舰转给「”山城”号,转入第二预备役,为第二次大规模改装做准备。 1935年1月10日,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末次信正上将邀德国驻日使馆海军武官保罗·温尼克上校参观「”金刚”号,但是日本海军的炮术演示没有给这位前「”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枪炮长留下什么好印象。温尼克上校回国后担任了3年「”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舰长,然后第二次赴日出任海军武官。他曾极力推进两国海军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共享,向日本人传授了U艇的狼群战术,并建议对美国实施潜艇破交战。但固执的日本海军认为美国造船工业发达,可以迅速补充商船的损失,因此潜艇应该用于攻击价值更高的军舰。显然实力远高于德国的日本海军并不想给自己再找一个老师。 1935年6月1日,「”金刚”号在3年半后又一次驶入横须贺海军船厂干船坞,开始了第二次现代化改装,主要目的是提高航速。除了为日益增多的舰队航母护航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海军战略发生变化。根据九段渐减作战计划,在至关重要的第七段,日本海军的全部重巡洋舰(第5-第8战队)将分为2个夜战群对美国舰队发动大规模雷击夜袭,第二舰队司令长官直率的第3战队(辖4艘金刚型)和第4战队一起提供火力掩护,负责压制并驱散美国的前卫重巡编队。为此金刚型的航速必须进一步提高以便能够跟上动辄飙到34节以上的日本重巡战队。> 1932年入役前进行海试的「”爱宕”号重巡,在宿毛湾外标柱间跑出35.2节的高速【舰体】这次改装最大的变化是将舰艉延长了7.9米,增大长宽比,减小航行阻力,改善高速性。舰艏也进行了修型变得更加锋利,提高破浪能力。「”金刚”号的桅楼也进行了彻底的重建,变得更加壮硕,10层平台(扶桑型是14层)塞满了主/副炮射击指挥所、防空指挥所、观测所、战斗舰桥、罗经舰桥、观测指挥所和高射机枪,桅楼顶端安装了10米测距仪。原有的后部舰桥被拆除,改建为5层高的后桅楼,配置了预备射击指挥所和测距仪。> 1934年率先完成第二次现代化改装正在进行海试的「”榛名”号桅楼特写【武备】主炮被更新为41式三号三型,最大仰角进一步提高到43度,单炮备弹量增加到150发。布置在最前面的2门炮廓炮被拆除以减轻重量,副炮的仰角也提高到30度。剩余的4座鱼雷发射管也被拆除,用于增加燃油携带量。2座40毫米高炮被拆除,安装了10座双联25毫米机关炮。飞机弹射器也更新为吴二号五型火药弹射器,可以弹射重量更大的中岛E8N或川西 E7K水上飞机。【防护】主装甲带全部增厚到8英寸(之前的厚度从6英寸过渡到8英寸),并由5-8英寸宽的隔板进行结构加强。部分甲板增加了4英寸厚的水平装甲,弹药库装甲也被增强到4英寸厚。>找到一张皇家海军复仇级战列舰「”君权”号的舯部剖面图,可以看到右舷的防雷突出部和舰体内部复杂的支撑结构【动力】全部16座锅炉被拆除,更新为8座大型舰本式重油锅炉,直驱蒸汽轮机也更换为舰本式高中低压减速齿轮蒸汽轮机,输出功率增加到13.6万马力,翻了一倍还多,最高航速达到30节(1936年11月14日公试速度30.27节),为日本战列舰之最。锅炉舱节省出来的空间被改为储油舱,14节时的续航力达到1万海里。对于一艘英国血统的战列舰来说这是很惊人的(「”厌战”号只有5千海里/12节),当然距离「”华盛顿”号的17450海里/15节还差得很远。改装工程于1937年1月8日完成,至此「”金刚”号从24年前刚服役时2.6万吨级的战列巡洋舰经过不断地增高、拉长、增重,变成了一艘满载排水量达到3.7万吨的高速战列舰。外观改动之大犹如变形金刚,性能提升之高在世界战列舰改装史上实属罕见,它也是唯一的一型从战列巡洋舰升级而来的战列舰。日本海军将它的舰级重新设定为快速战列舰。2月份,「”金刚”号的舰籍从横须贺镇守府转至佐世保镇守府。「”金刚”号的3艘姐妹舰也先后进行了改装,包括转为训练舰而错过第一次现代化改装的「”比睿”号。而美国海军直到1943年仍然不知道「”比睿”号已经恢复战列舰的作战能力,并且金刚型的航速已被提高到30节。>金刚型4舰的服役、改装时间表,黄色带红叉的线段为改装期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作战。 1938年到1939年间,「”金刚”号一直在中国沿海支援日本陆军的入侵行动,1938年4月13日曾派出2架水上飞机轰炸了福州。> 1938年停泊在厦门海域的「”金刚”号 1940年11月到第二年4月「”金刚”号在佐世保进行了小规模改装,炮塔座圈和弹药通道的装甲得到加强,同时改进了通风和消防设备。 1941年5月5日,更换了B号炮塔的2根炮管。7月,右舷巡航蒸汽轮机损坏,不得不进行修理。8月15日,金刚号和另外三艘姐妹舰一起被编入三川军一少将指挥的第三战列舰战队,开始备战。「”金刚”号自1913年服役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长达28年的青年和中年时代就是这样相当无趣地度过的,既没有参加任何像样的作战行动,也没有什么举世瞩目的远航,只有不断的改装再改装,训练再训练-「”金刚”号的炮术成绩在联合舰队中是出类拔萃的。假设说「”厌战”号在年少时是豪门世家的不羁子弟,「”华盛顿”号是初出茅庐就一战成名的大家新贵,那么「”金刚”号则更像是豪门过继给乡下亲戚的庶子,从少年到中年一直躲在自己后院里埋头苦练内功,以寄望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这一天随着珍珠港上空的三声「”虎!虎!虎!”终于到来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假如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