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没有背鳍,蝠鲼和鳐鱼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蝠鲼没有背鳍,蝠鲼和鳐鱼有什么区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蝠鲼、鳐和黄貂鱼有什么区别

(1)蝠鲼(Mobula),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

(2)鳐属于鳐亚目(Rajoidei),宽大的胸鳍延伸到吻部并向后延伸而突然终止于细尾的基部。与其他魟类不同,鳐为卵生。

(3)黄貂鱼(赤魟)属软骨鱼纲,下孔总目,燕魟目,魟科,魟属。是沿海一带常见鱼类,有的地方称黄鲼、黄鲂,舟山沿海渔民称黄花。

(1)蝠鲼体呈菱形,宽大6m余。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

(2)鳐体平扁,呈圆形或菱形。口及鼻孔均腹位。鳃孔5个。喷水孔背位。背鳍1~2个或无,多位于尾部;臀鳍消失;胸鳍发达,与头侧相连成体盘,有时头侧与胸鳍间有发电器;腹鳍有时分化成足趾状构造。

(3)黄貂鱼(赤魟)个体较大,海洋中最大个体重可达65-70公斤,一般多为5-8公斤左右,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尾刺基部有毒腺。体平扁,亚圆盘状,尾极细长,鞭状,其前部有扁平尾刺。具喷水孔。胸鳍甚宽。鳃孔5对,与口、鼻同位于腹面。成体背正中至尾刺具1纵行结刺。体赤褐色。

(1)蝠鲼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

(2)鳐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东海、南海及黄海、渤海均产之,但产量不集中,渔期不明显。

(3)黄貂鱼(赤魟)分布于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西南部以及南海和东海、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斐济、图瓦卢,马尔代夫等海域,也溯西江到达南宁。

二、关于蝠鲼

鲼形目的1科,有3属约10种,中国有2属4种。体庞大,体盘宽,可达6米,体重3000克。体盘菱形,一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胸鳍前部分化为头鳍,位于头的两侧;尾细长如鞭,具一小型背鳍,尾刺或有或无;口宽大,前位或下位;牙细而多,近铺石状排列;上、下颌具牙带,或上颌无牙;鼻孔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喷水孔较小,三角形,位于眼后,距眼有一相当距离;鳃孔宽大;腰带深弧形,正中延长尖突。卵胎生。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

蝠鲼属约6~7种。中国现有 3种:①日本蝠鲼分布于南海和东海;②无刺蝠鲼见于南海()。前口蝠鲼属只前口蝠鲼1种,中国沿岸各海皆有分布,显示季节洄游现象。角蝠鲼属产于加勒比海。

蝠鲼行动敏捷,以翼状胸鳍自由翱翔水中,平时栖息底层但常上升停近表层,张口吞食,并运用头鳍转动纳食入口。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游甲壳动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鱼类。鳃耙多少角质化,呈一系列羽状筛板,起滤水留食作用。母体子宫壁上具乳头状突起,分泌营养液以滋养发育后期的胎儿。胎儿体盘宽0.41米,仔鱼体盘宽1.13米;幼体体盘宽1.44米。肌力大,连凶猛的鲨鱼也不敢袭击它。蝠鲼在南海整年可见到,每年6~7月洄游至福建、浙江沿海,于8~9月去黄海。10~11月返浙江沿海,12月至翌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返。肉可食、肝可制油,内脏和骨骼可制鱼粉。

蝠鲼的习性也十分怪异。它性情活泼,常常搞些恶作剧。有时它故意潜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体翼敲打着船底,发出“呼呼,啪啪”的响声,使船上的人惊恐不安;有时,它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把小铁锚拔起来,使人不知所措。过去渔民们不知道是这种鱼在“捣乱”,还以为是“魔鬼”在作祟,这也是人们称其为“水下魔鬼”的一个原因吧!

蝠鲼的名字虽不好听,并且还是鲨鱼的近亲,同属软骨鱼类,但并不凶猛,性情很温和。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曾有一名水下摄影师在水下工作时,遇到一条体翼宽达2.3米的大蝠鲼。当摄影师跃到它的背上,它不但没有反抗,反而让摄影师骑在它的背上作了一次长时间的邀游呢!

三、魟鱼和鳐鱼和蝠鲼的区别是什么

鳐鱼两个背鳍没有尾刺,蝠鲼只有一个背鳍,有尾刺,魟鱼也只有一个背鳍且没有尾刺,但它们的头和身体是没有明显分开的。魟鱼属于淡水鱼,鳐鱼属于海水鱼,所以鳐鱼的分布范围更广,而且成年魟鱼的体型会比成年鳐鱼的体型小一些。

魟鱼身体扁平菱形或扁圆盘形,胸鳍前部不分化为吻鳍或头鳍,背鳍单个或缺。魟鱼身体扁平菱形或扁圆盘形,胸鳍前部不分化为吻鳍或头鳍,背鳍单个或缺。尾较细长,似长鞭,尾上常具锯齿状长棘。由尾刺,外包皮膜和皮膜中的毒腺构成毒器,能刺伤人。

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它们的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并不凶悍,也不会主动袭击人,不过许多鳐鱼都是不爱游动的。

蝠鲼一般体平扁,宽大于长,体盘菱形,一头宽大平扁,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尾细长如鞭,具一小型背鳍,一些种类的尾上具一个或更多的毒刺,口宽大,前位或下位,蝠鲼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在空中翻筋斗。

四、蝠鲼和鳐鱼有什么区别

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它们的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鳐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

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底侧,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鳐鱼并不凶悍,也不会主动袭击人,不过许多鳐鱼都是不爱游动的。

蝠鲼(fú fèn)一般体平扁,宽大于长,体盘菱形,一头宽大平扁;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尾细长如鞭,具一小型背鳍,一些种类的尾上具一个或更多的毒刺;口宽大,前位或下位;牙细而多,近铺石状排列;上、下颌具牙带,或上颌无牙;鼻孔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喷水孔较小,三角形,位于眼后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起。

蝠鲼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在空中翻筋斗。

蝠鲼(Mobula),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

体呈菱形,宽大6m余。有些蝠鲼物种的体长能够达到17英尺(约5.18米),重量超过一吨。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平时底栖生活,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卵胎生。

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常见的如日本蝠鲼(Mobula japonica)、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肝富含脂肪,可提炼鱼油。

蝠鲼属包含九种,包括日本蝠鲼、姬蝠鲼、长尾蝠鲼、褐背蝠鲼、印度蝠鲼、芒基蝠鲼、短尾蝠鲼、下口蝠鲼和古氏蝠鲼,这九个种类的蝠鲼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类别。

至于蝠鲼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魔鬼鱼,一是外形上来看,它长相古怪,大部分都体积巨大,而且头部长有两个魔鬼般的“犄角”。二是性格上来看,它羞涩却喜欢人类“互动”。时而会翻腾跃出海面,行为相当怪异。

相传蝠鲼有时会围住人类的船只,出水跳跃时还可能碰翻船只,虽然通常并不是它们的本意,但给渔民或游客带来的恐惧仍然存在。这些恐怕都是“魔鬼鱼”之名由来并广为传播的原因。

关于蝠鲼没有背鳍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