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诗的平仄表(古诗押韵规则)

各位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七绝诗的平仄表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古诗押韵规则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诗押韵规则
  2. 诗歌押韵的原则和方式
  3. 古诗押韵规则

一、诗押韵规则

1、首句尾字不用韵(也可用韵)。

2、偶句尾字必须押韵。绝句(五绝、七绝),韵脚字押在二、四两句尾字上。律诗(五律、七律),韵脚字押在二、四、六、八四句尾字上。长律或排律,逢偶句尾字必须押韵。

4、首句起韵者,首句尾字应押本韵,也可押邻韵。其余韵脚字不准用邻韵,也不准用本韵部仄韵。

5、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6、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忌重韵。

古体诗押韵不受格律限制,在押韵方面较自由。古体诗押韵与格律诗押韵除有相同相通之处外,还有诸多不同之处。

1、可押平韵、本韵,也可押仄韵、邻韵,也可四声通押。

2、可一句一押韵、二句一押韵,也可三、四句一押韵。

3、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也可中间换韵、再换韵。

4、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不忌重韵。

三、凡写格律诗,无论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言长律或七言长律,都必须遵守以上押韵规则。凡符合以上押韵规则者,称合韵。

二、诗歌押韵的原则和方式

格律诗一般指唐朝定型的,五字句或七字句,有对仗相粘等特定结构,押平声韵的一类诗歌。

格律本应指格式、规律、韵律。广义讲,任何诗歌都有格式、规律、韵律,因此,任何诗歌都有格律。但我们今天通常说的格律,仅指唐朝定型的那种格律诗的格律,是狭义的格律。

所谓声调,是语音的高低升降形式,主要由音高决定。

例如,“妈、麻、马、骂”四个字,在普通话读音上的不同就是声调不同。

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也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如,“妈”就是第一声,也叫阴平;“麻”是第二声,也叫阳平,其他不再举例。此外还有一个轻声。轻声因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不被当作声调看待。轻声通常不在讨论诗歌的范围,本文也不论述。

古人也有四声。古人为将四声简化,依据四声平稳和波折的特性,将四声分为了两类。一类叫平声,一类叫仄声。仄指不平。

古人四声和现在普通话一样,也有地域性,所以不能代表所有古人。

古人平仄的称呼延续下来,现在普通话的平声就包括了第一声、第二声。例如“妈、麻”都属于平声;现在普通话的仄声就包括了第三声、第四声。例如“马、骂”都属于仄声。

“流(liú)”和“楼(lóu)”按现在读音,都是第二声阳平,按唐朝,只属于平声。

注意,唐宋时期,平声可能还未完全分化为阴平、阳平,所以平声都算一个声调。那时仄声也和现在不同,是上、去、入三个声调。入声是一种短促音,在现代普通话里彻底消失。

我国按历史阶段分,官方语音大体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古音,时间从周朝到汉末。现在有人推断已经有四个声调,但也有人推断没有声调。

第二阶段为中古音。时间从隋朝到宋末。已有明确历史记载,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第三阶段为近古音。时间从元初到清末。官方语言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在,中古音的入声消失。曾经读入声的字后来变为了其他声调的读音。而不少字声母韵母也彻底发生了变化。

例如,现在的“者”读“zhě”,而唐宋的“者”可能大体读“(价)jià”。

由于唐朝时平声可能没有明确分出阴平阳平,或者只是大体分出阴阳,所以,按唐宋只押韵在平声的规定,现在的阴平、阳平应该都可以互押。但是,格律诗极度追求工整,现在阴平、阳平已明确是两个声调,不属于同一声调,所以,鉴于格律诗极度工整的特性,本文认为,现在写格律诗押韵尽量区分出阴阳,就或者只押阴平韵,或者只押阳平韵,如果有选择机会不要混用。

例如,《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全诗八句,四句押韵,都押韵在“ang”。

格律诗由于不换韵,即使长到100句也不能换,导致可用字词范围小,长篇创作难度大,从古至今,基本没有极度精彩的几十句格律诗诞生过,恐怕也无法诞生。

注意,按现代语音此诗的“乡(xiāng)”是第一声,其他韵脚在第二声,都属于平声,一个阴平,三个阳平。唐朝时没有阴平阳平的分法,只有一个平声,都属于一个声调。当然,那时整个语音系统也和现在不同,也基本不读现在这些音。本文为介绍方便,这里和其他地方都尽量用现代语音分析。

宋词指宋朝成熟的,大量借用部分格律诗句内格式,但结构上经常长短不一,完全诞生于歌词的一类诗歌。

顺带说一下,格律早期指唐朝的五言、七言格律诗的格律,后来泛化到宋词、元曲,但仍然都属于狭义的格律。

宋词因非科举考试用诗,是配合音乐的歌词,所以人们会根据不同乐曲创作出不同格式的宋词。乐曲名称叫词牌,词的格式后来也叫做了词牌,每一主体格式就有一个词牌。例如菩萨蛮、忆秦娥等,都是配乐曲调的名称。宋词发展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多个词牌。

由于人们会按音乐曲调填写字句,所以写词通常叫填词。后来,曲调遗失,人们多仍按旧有押韵平仄模式写,依然是填。笔者认为遗失是被淘汰所致,说白了就是不够好听。

词的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今天不会有那么多词牌。而且,即使是同一词牌,人们也可以依据曲调写出许多新格式的变体。实际从唱的文学体裁变为读的文学体裁后,真实的曲调已无关紧要,人们可以直接增减字词再创新格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最好是脱离原词牌,创全新的格式。

写词(填词、改词、写新格式词(也叫自度))与写格律诗比较,在押韵方面有如下三个特点:

宋词虽然大量借用格律诗格式,但声调非常多样。宋词可押韵在平声,也可押韵在仄声,还可一首词既有平声,也有仄声,有些类似唐格律诗之前的诗歌,不同是明确需同考虑平仄。

例如,《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吴文英)

秋千争闹粉墙(qiáng)。闲看燕紫莺黄(huáng)。

啼到绿阴处,唤回浪子闲忙(máng)。

春光(guāng),春光(guāng)。正是拾翠寻芳(fāng)。

韵脚“墙(qiáng)”“黄(huáng)”“忙(máng)”“光(guāng)”“芳(fāng)”,全部平声。

注意,古代押韵一般在同一声调,因此某些字的现代读音即使不在同一声调,在古时也基本在同一声调。如“墙(qiáng)”“黄(huáng)”“忙(máng)”“光(guāng)”“芳(fāng)”宋时都是一个声调。

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mù),沉醉不知归路(l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chù)。

争渡(dù),争渡(dù),惊起一滩鸥鹭(lù)。

韵脚“暮(mù)”“路(lù)”“处(chù)”“渡(dù)”“鹭(lù)”,全部仄声。

而如,《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bò),人情恶(è),雨送黄昏花易落(luò)。

晓风干(gān),泪痕残(cán),欲笺心事,独语斜阑(lán)。

难(nán),难(nán),难(nán)!

人成各(gè),今非昨(zuó),病魂常似秋千索(suǒ)。

角声寒(hán),夜阑珊(shān),怕人寻问,咽泪装欢(huān)。

瞒(mán),瞒(mán),瞒(mán)!

韵脚“薄(bò)”“恶(è)”“落(luò)”“各(gè)”“昨(zuó)(唐宋音为入声)”“索(suǒ)”等是仄声,韵脚“干(gān)”“残(cán)”“阑(lán)”“难(nán)”“寒(hán)”“珊(shān)”“欢(huān)”“瞒(mán)”等则是平声。

宋词经常交叉押韵。还是如《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bò),人情恶(è),雨送黄昏花易落(luò)。

晓风干(gān),泪痕残(cán),欲笺心事,独语斜阑(lán)。

难(nán),难(nán),难(nán)!

人成各(gè),今非昨(zuó),病魂常似秋千索(suǒ)。

角声寒(hán),夜阑珊(shān),怕人寻问,咽泪装欢(huān)。

瞒(mán),瞒(mán),瞒(mán)!

前一部分韵脚“薄(bò)”“恶(è)”“落(luò)”和中后部分的“各(gè)”“昨(zuó)(唐宋音为入声)”“索(suǒ)”押韵,前后部分韵脚“干(gān)”“残(cán)”“阑(lán)”“难(nán)”和最后部分“寒(hán)”“珊(shān)”“欢(huān)”“瞒(mán)”押韵。

格律诗是除第一句外,只偶数句押韵,其他地方不会连续的句句押韵。词则可有大量部分连续的句句押韵。

还是如《钗头凤•世情薄》(唐婉),“世情薄(bò),人情恶(è),雨送黄昏花易落(luò)”,“难(nán),难(nán),难(nán)!”,“人成各(gè),今非昨(zuó),病魂常似秋千索(suǒ)”,“瞒(mán),瞒(mán),瞒(mán)”,都是连续的句句押韵。

词虽然会连续押韵,但通常会换韵,不会全部句子连续押同一个韵,只少部份词每句都押同一韵。

汴水流(liú),泗水流(liú),

流到瓜洲古渡头(tóu),吴山点点愁(chóu)。

思悠悠(yōu),恨悠悠(yōu),

恨到归时方始休(xiū),月明人倚楼(lóu)。

元散曲是元朝时配合当时流行音乐的北方歌词,由宋词俗化而成。“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摘自百度)。

元散曲同宋词类似,也有许多格式,叫曲牌。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等。

元散曲押韵主要特征是常句句押韵、不忌讳变声调和不忌讳声母相同。

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仍举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一、二句“鸦(yā)”、“家(jiā)”在第一声,第三句“马(mǎ)”在第三声,第四句“下(xià)”在第四声,第五句“涯(yá)”在第二声,全篇声调有明显变化。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全部押韵在“a”。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一句的“鸦(yā)”和最后一句的“涯(yá)”只是声调不同,但声母韵母都相同。

"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句句押韵。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押韵,所以这种诗称为了柏梁体。

例如,《燕歌行(节选)》(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liáng),草木摇落露为霜(shuāng)。

群燕辞归鹄南翔(xiáng),念君客游多思肠(cháng)。

柏梁体主要是句句押韵,有时还重复用一个字押韵。这类诗歌押韵过繁,旋律感弱,基本不被大众接受,所以流传不广。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通常以现代白话写成,诗句多数参差不齐。

现代诗歌押韵形式非常多样,通常情况下囊括了上述所有形式,部分时候还可以不押韵。不押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基本没有(有说《诗经》中一小部分不押韵),而在现代诗歌非常常见。各种常见押韵形式上文已经列举了许多范例,现代诗就不再列举,只列举一首不押韵的现代形式。

“疼(téng)”“啊(à)”“苦(kǔ)”“着(zhe)”不押韵。

现代诗歌不押韵之所以还能构成诗歌,表面经常是有重言,而内部是句子语法结构和语义的诗歌化造成的。例如《痛苦》,就用了两个“这牙”的重言,后面同是状态描写等。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三、古诗押韵规则

1、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这叫韵脚或韵字。一般来说,诗词的双数句子的末尾,必须押韵。

2、其中的“新”、“人”就是韵脚,韵母是“in”和“en”,在平水韵中同属“十一真”韵部,所以这首诗是押韵的。

3、诗是韵文。不押韵就不是诗了。但是,韵文又不仅仅有诗,词牌,散曲,戏曲词,歌词,包括以前的赋,都是韵文。诗和词只是相对精致,短小的韵文。

4、那么为什么会有韵文产生呢?咱们最基础的韵文是什么?“顺口溜”。押韵就是为了让句子念起来“顺”,在每个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韵母来表示句子完结,给说话的人找准节奏,增强句子的韵律性,让人读起来能卡在点上,抑扬顿挫,可诵可唱。

5、如果连顺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说写诗了。因为诗词的韵脚不单用来断句,找节奏,还可以通过韵脚的多种变化来反应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6、押韵也成为了诗词一种修辞方法,不再仅仅是一种形式。

7、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有的是全都押韵,有的又不全是为什么?押韵是只要最后一个字押韵就可以吗?

8、押韵规则其实是根据诗歌发展而发展的。

9、早期的古风对押韵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后来近体诗那么多规则。像汉武帝时发明的“柏梁体”,纯粹是皇帝大臣们在柏梁台上联句子玩,要求就是每句押韵。魏晋南北朝汉字音韵学发展以后,为了增强语句的抑扬顿挫,一般在单句就不要求押韵了,只在双数句子结尾要求押韵。

10、前面的断句相当于话没说完,停顿一下,如果句句押韵,人家就会产生每一句都可以做结尾的感觉,对整体篇幅产生混淆。就好像我们去听交响乐吧,明明过了高潮,大家都鼓掌了,可人家其实还有个尾子没演奏完,尴不尴尬?所以在没说完的地方就不要用韵,以示区分。

11、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随着音乐的丰富,诗词篇幅增加而出现的。

12、最终到了唐朝,诗人们制定了近体格律诗,就将押韵作为一条规则明确了下来。

13、近体诗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14、其实押韵相对于近体诗规则来说并不复杂,只分为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式。如《宿建德江》首句就是不入韵的,而李峤的《中秋》:

15、这种就是首句入韵格式的,“空”、“同”、“风”的韵母为“ong”、“eng”,视为同韵,在平水韵中同属于“一东”部,所以是押韵的。

16、近体诗一般是平声押韵,不允许邻韵通押,不允许转韵(律诗、排律),但是像这种首句入韵的格式,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17、而古风的押韵就相对宽松很多,可以邻韵通押,中途可以转韵,但是在两联中(转韵的最小单位)不能平仄通押。可以押仄声韵,不过用仄声韵的时候,单数句就要用平声韵断句,这一点和近体格律诗相反。

18、其实都是为了创造出抑扬顿挫,有起有伏的朗诵感觉吧。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19、这首古绝押的就是仄声韵,所以在第三句就用了平声“翁”来断句。

20、重韵,落韵,凑韵,倒韵,同义字相押,多音字非本义相押。

21、这个属于升阶问题,这里就不详细举例叙述了。

22、韵书古有《平水韵》,今有《中华新韵》,写诗的人需要先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平水韵),当然如果只是想自己写诗,不一定非得按《平水韵》来,用新韵就可以了,因为基于普通话,所以并不难,而且写出来的诗人人都能读懂,没有读音上的困扰,方便大众阅读流传。

23、但是阅读赏析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还是对平水韵有些了解比较好。

24、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其实没有冲突。诗词这种文艺类作品,求同存异,不要相互苛责。

25、诗是韵文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诗以言志,诗以言情”。

七绝诗的平仄表和古诗押韵规则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