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怎么灭亡的(齐国历史简介齐国历史简述)

很多朋友对于齐国怎么灭亡的和齐国历史简介齐国历史简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齐国和鲁国最早产生于哪一时期
  2. 齐国历史简介齐国历史简述
  3. 齐国历史上有哪几位皇帝
  4. 齐国的历史 齐国的历史介绍

一、历史上齐国和鲁国最早产生于哪一时期

1、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2、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3、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吞宋国,西却强秦,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覆灭,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4、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武王发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鲁公即鲁侯。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而淮夷、徐戎作乱,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鲁。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八百余年。

二、齐国历史简介齐国历史简述

1、姜子牙立国。姜子牙为齐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的民族政策搞得好,尊重当地居民的习俗,再用周礼予以同化,此后“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使齐国由地薄民寡的一个小国一跃而成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姜氏在齐国世代为王好不兴旺(直到战国)。

2、齐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管仲进行了四民分业的政治改革,把商人提高到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推行了一系列轻税免税措施和为外地客商修道路、建驿站、免费提供食宿等热情服务措施,齐国才出现了‘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商贾归齐如流水’的经济局面。

3、晏婴执政期,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执政达48年之久。由于他卓越的治国才能,躬身力行的作风,虽遇庸君,但却维持了齐国的一代盛世,史家把他所处的时代与桓公时代并称桓景盛世。

4、田(陈)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田氏即为陈氏。如春秋时齐国大臣田成子即为陈成子。后来田和取代「姜」氏政权,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又,战国时哲学家田骈,亦称陈骈。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初胡公满受封於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十世孙陈历公,生子名完,字敬仲。当时太子御寇被陈宣公所杀,敬仲畏惧祸及自身,遂逃奔到齐国,食采於田,改称田氏。

5、齐威王称霸战国。这是齐国在战国时期最强的时期。有名将名相的辅佐。而齐威王求贤若渴。《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就是齐威王。齐威王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又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稷门外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三、齐国历史上有哪几位皇帝

1、齐国历史上共有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位皇帝。

2、文宣帝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四岁。

3、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后主天统初年(565年),改谥景烈皇帝,庙号威宗。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

4、北齐废帝高殷(545年―561年):汉族人,字正道,小字道人。他是北齐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北齐文宣帝高洋嫡长子,生母是北齐昭信皇后李祖娥。

5、自幼聪敏好学,其父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时本有废太子之意,认为他“得汉家性质,不似我”但终于还没废太子,天保十年(559年)十月癸卯即位,时年十六岁,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一同辅政。

6、北齐王朝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残暴的皇帝以及著名的《北齐律》。高洋一向喜怒无常,荒淫残暴,对于法律似乎兴趣很大,在他执政期间制定了著名的《北齐律》。

7、高洋的大哥高澄在东魏掌权时,曾经主持东魏法典《麟趾格》的修撰。高洋称帝后,认为《麟趾格》为“未精”,命令群臣讨论制定齐律。

8、在编写齐律过程中,高洋重用了冀州封氏家族著名律学家封述以及崔暹、李洋、魏收等数人,让他们全面总结了汉魏以来历代王朝的立法经验。

9、简化法典结构、提炼篇名,锐意创新,最后制定了《北齐律》12篇,949条。北齐律篇目依次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等篇。

10、《北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实现了多个创新:首先是将法典结构科学化,将《刑名》和《法例》合并为《名例》,放在律典第一篇作为总则。

11、其次是确立了“重罪十条”,成为后世“十恶”的起源;再次规范了刑罚,确定了死、流、徒、杖、鞭等五刑体系,细化了其中的执行标准。

12、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法典,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它吸收了前代的立法成就,是隋唐律典的蓝本。

13、这部由高洋主导制定的法典,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四、齐国的历史 齐国的历史介绍

1、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二月,派张良去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垓下之战前,韩信按兵不动,在得汉王刘邦许之陈以东至海以广齐地后方出兵垓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夺韩信军权,徙其为楚王。齐地为汉郡,共四郡。

2、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甲子日,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是为齐悼惠王,王齐地七十余座城。都城临淄。齐国成为东部第一大国,是汉初重要的封建王国。汉惠帝时期,割城阳郡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为汤沐邑。高后二年(前186年),又割济南郡为吕国以封高后之侄吕台。高后八年(前180年),再割琅琊郡以封宗室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

3、高后八年(前180年),齐哀王刘襄出兵,意图灭掉吕氏外戚以取得皇位。及汉文帝即位后,归还原吕后侵夺齐国之郡。但汉孝文二年,即割齐之济北郡为济北国以封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又割城阳郡为城阳国以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此二人皆齐悼惠王之子,于诛杀吕氏外戚皆有功。不久,济北王刘兴居反,兵败身死国除,地入于汉为济北郡。

4、齐哀王去世后,子齐文王刘则继位。文王在位十四年,无子,地入于汉。齐地为汉郡数月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四月丙午,立齐悼惠王子刘将闾为齐王。此时齐国辖境已较之先前大为缩小,胶东、胶西、济北、菑川、济南,与前城阳,已经分成七国。

5、七国之乱时,胶东、胶西、菑川、济南四国皆参与吴、楚一方。其中胶西、菑川、济南三国围攻齐国。齐国一面遣使求救,一面阴与三国协商媾和。后汉将栾布率军至解齐之围,当闻得齐亦曾想媾和,于是举兵伐齐。齐孝王自杀。

6、汉武帝时,齐厉王刘次昌与其姊通奸,而且王太后想让女儿修成君(汉武帝同母异父姊)与齐王室结成儿女姻亲,而齐人主父偃想借机把女儿送入齐王后宫。结果遭到齐纪太后拒绝亲事,由此与主父偃产生嫌隙。及主父偃用事,以齐王与姊通奸事言于武帝。武帝令主父偃为齐相,主父偃到任后即穷治此事。齐厉王年少,惧怕被诛,于是自杀。齐厉王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郡县。

7、元狩六年(前117年)四月乙巳日,汉武帝再置齐国,封子刘闳为齐王,是为齐怀王,刘闳在位八年(即元封元年,前110年)去世,无子,国除。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