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物理制作八年级简单和初中物理照相机模型制作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物理制作八年级简单以及初中物理照相机模型制作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我需要做一个作业,是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八年级。
准备:1.不易被水浸湿的纸片 2.玻璃杯一个3.足量的水
步骤一、取一个玻璃杯和一张不易被水浸湿的纸片,让片盖在玻璃杯上,然后用手挡着纸片把被子倒过来。
步骤二、把玻璃杯正放,往玻璃杯里倒水一直到水面出现凸起弧形,,然后用不易被水浸湿的纸片盖在把杯子上面(是沿着边平推盖上去),一手拿玻璃杯,一手盖着纸片把被子倒过来,挡纸片的手移开。
我们看到纸片牢牢的扣在玻璃杯上没有掉下来。
玻璃杯里充满的水对纸片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在这个竖直向下的压力作用下纸片没有掉下来,那么必定有竖直向上的力托着纸片而使纸片不会掉下,纸片的下方只有大气存在,所以这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只能是有大气给提供的。
通过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我们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手工怎么做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手工怎么做如下:
利用刻度尺和剪刀,剪出6-7根不同长度的吸管,每一根吸管比前一根尺寸差2.5厘米。将吸管的一端压扁,用镊子紧紧夹住,然后用打火机火烫封闭一端。
1、所需器材:一个好的圆柱形空的矿泉水瓶子,要有盖子。一个常见的像双黄莲口服液那样的小药瓶,(三精葡萄糖酸钙那样的小瓶也行,)但是一定要有金属和橡胶封口。再就是水了。这是全部器材。
2、制作方法:把空矿泉水瓶子装上一半的水,然后把那个小药瓶的封口用喝药的吸管。扎个小孔,把里面的药水喝一少部分后,把管拔出来。再把这个小药瓶口朝下放进那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子里。小药瓶能口朝下竖直漂浮在水中,只露出一点。是最好的效果
3、使用方法:把矿泉水瓶子的盖子拧紧后,不能漏气。然后用力捏瓶子空的部位,小药瓶就会缓缓下沉到水底,然后不捏瓶子,这时小药瓶又会缓缓上升最后浮出水面。可以模拟潜水艇的下沉或上浮。具体的原理,你要学到大气压强和浮力时就会明白了。
原理:当瓶重力等于浮力时,瓶处于漂浮状态。用力捏瓶时,瓶内气体体积减小,气压增大,把水从小孔压入小瓶内,使小瓶的重力大于浮力时,小瓶就下沉了。松手后又会上浮的。
例:几个同学爬杆比赛时,要比较谁的功率大,分别需要哪些测量仪器和测出哪些物理量?
分析:要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爬杆时的功率,首先就要建立一个科学模型,高度抽象、概括地描述人爬杆时的物理状态。有了正确的模型,爬杆人的体重、爬杆的高度和时间是三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常规的方法是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
而用控制变量的思想(保持同样的高度或用同样的时间),就可以在时间和高度这两个量中少测一个。因此,这样的设计性实验试题,虽然并不复杂,但却考查了学生建立科学模型和正确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
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要求比赛的同学都爬过同样高度)
用体重计测体重,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要求比赛的同学在几条杆上同时开始,同时停止。)
评析:本题不是简单地考查实验仪器的操作,也不是课本实验的重复,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规划、没计、实施实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八年级上册物理小制作 做什麽最简单
1、常用鸡蛋,胶水,一些重物及装饰物品若干。
2、在鸡蛋的尖顶端开个小孔,用吸管或其他任何方式将蛋清,蛋黄取出,形成较完整蛋壳。将小重物放入鸡蛋中,用胶水固定在底部,用装饰品或颜料将鸡蛋外部按喜好装饰即可。
3、将其左右压倒,仍顽强的恢复到竖直状态。
4、不倒翁不会倒,一方面因为它的结构上轻下重,重心很低;另外,当它向一边倾斜时,重心和桌面接触点不在同一条铅垂线上,重力作用会使它摆动回原位置.
5、从杠杆原理来说,不倒翁倒下时,不管支点在哪里,虽然重力的力臂较短,但力矩=力*力臂,有力矩,不倒翁还是回复到原来位置。
6、还有就是底部为圆形,摩擦力小,便于不倒翁回到原来位置。
7、做人也要将“重心”放低些,当遇到“外力”时,才能顽强“不倒”
四、八年级物理简易照相机做法
八年级物理简易照相机做法具体参考如下:
1.一个小的纸盒子,作为照相机的机身。
2.一张透明的塑料薄膜,作为照相机的镜头。
3.一张黑色的纸片,用于遮挡光线。
4.一张白色纸片,用于显示图像。
5.一块胶布,用于固定镜头和纸片。
1.首先,将纸盒子的顶部打开,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盒子。确保底部和侧面都是封闭的,以防止光线进入。
2.在纸盒子的一侧,切割一个小的矩形窗口,大小适合放置塑料薄膜。这个窗口将成为照相机的观景窗。
3.将塑料薄膜放置在窗口上方,使用胶布固定。确保薄膜平整,没有皱褶或空隙。
4.在纸盒子的另一侧,切割一个小的矩形窗口,大小适合放置黑色纸片。这个窗口将成为照相机的快门。
5.将黑色纸片放置在窗口上方,使用胶带固定。确保纸片平整,没有遮挡镜头的部分。
6.在纸盒子的底部,放置一张白色纸片。这将是照相机的屏幕,用于显示图像。
7.现在,我们的照相机已经制作完成。为了使用它,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原理。
当我们使用这个简易照相机时,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照相机的内部。镜头的作用是聚焦光线,使其通过纸盒子的观景窗进入照相机内部。透过观景窗,我们可以看到外部的景象。
当我们按下照相机的快门时,黑色纸片会迅速遮挡观景窗,阻止光线进入照相机。这个过程只需短暂的时间,通常是几毫秒。
在光线被遮挡的瞬间,纸盒子内部的白色屏幕记录下了光线的分布。这些光线的分布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图像,显示在白色屏幕上。
通过观察白色屏幕上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到被拍摄的景象。尽管这个简易照相机的图像质量可能不如专业照相机那样清晰,但它仍然能够提供一个基本的图像显示。
通过制作这个简易的照相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尽管它与现代照相机相比非常简单,但它仍然能够捕捉到图像,并通过白色屏幕显示出来。
照相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改进的过程,我们从这个简易照相机的制作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原理和技术应用。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并对照相机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八年级上“动手动脑学物理”怎样写要全过程。
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有关数据如下: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
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
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①假设。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②估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假如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假设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
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答案:255 m。
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
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答案:小、大、温度。
1.假设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图1.3—7)。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
答案: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
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假设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类能听到吗?答案:350 Hz,能。
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
答案:学生能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乐曲,非常高兴。希望老师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性,把物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此题在知识上的要求不要过高,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做”的过程。
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答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下面的活动。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个矛盾怎样解决?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
答案:工厂里的电动机、车床等。公路上主要有汽车的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无效的,这种装置只是监测装置。
4.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 min里跳动的次数。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答案略。
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这个方法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
答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此处海底有多深?
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1.一次闪电发生后经过4 s听到雷声,雷声发生在多远的地方?
答: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极大,约为3×108m/s,所以可以近似认为在雷电发生的同时我们就看到了闪电,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及时间,即可求出雷电处距观察者的距离s=340m/s×4s=1 360m。
2.“井底之蛙”(图2.1—8)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答:如图2—5所示,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阴影线范围内的物体。
3.请你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答: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4.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答:射击时瞄准目标、影子、日食、月食、针孔成像等。
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图2.2—8),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假设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
答:光路如图2—9甲,反射角为60°;假设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将按原路返回(图2—9乙)
2.有时,黑板反射的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画出这个问题的光路。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答:光路如图2—10。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易反光的材料。
3.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试着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图2.2—9)。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要让学生体验后,再回答。用墙作反射面,应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4.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2.2—10所示。夜晚,用手电简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试着在图2.2—10左图上画出反射光线来。
5.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108m,计算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出发,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反射回来。现在利用激光测距仪测出月地之间的距离,精度可以达到±10 cm。激光测距技术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测控、大地测量等方面。答:.2.53s。
1.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D)
A.1 m; B.0.5m; C.0m; D.2m。
2.试画出图2.3—8中的小丑的帽子在平面镜中的像。答案:如图所示。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图2.3—9)。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 4.6 m,可以在较小的房间内检查视力。
4.如图2.3—10所示,A'O'是A0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
5.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我们利用两块平面镜就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图2.3—11)。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到窗外的物体。假设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画出光路图来。答:如图2—14。
1.图2.4—6中,哪一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答:丙。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图2.4—7)。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答:如图2—16所示。
3.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盘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图2.4—8)。这种现象是由光的现象引起的。
(1)光从水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3)看起来,浸在水中的铅笔底部(接触杯底部分)上浮,在空气与水面交界处折断。该题也可通过画光路图说明(图2—17)。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做这个实验,并解释这种现象。
答:看到的两枚硬币中有一个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像(图2—18,上面的那个),由于折射,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高一些;另一个是通过杯子侧面水的折射而成的像(图中下面较大的那个)。
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工作时的屏幕,对比发白光的区域和其他颜色的区域,看看红、绿、蓝三种色条的相对亮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这是一道实践性练习题。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用各种放大镜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放大镜还可以自制。最简单的放大镜可以用透明的玻璃杯盘上水代替。
2.假设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色;假如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色;假设一个物体能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只用绿光照射时,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
答:白;黑;透过。红色的“光”字将消失,只能看到一张红色的纸。这是因为只有红光照射,白纸反射红光,红色的“光”字也反射红光,进入我们眼睛的只有红色光。只用绿光照射时,我们将看到绿纸上有一个黑色的“光”字。这是因为只有绿光照射,白纸反射绿光而呈绿色,红颜料吸收绿光,没有反射光,字呈黑色。
3.放电影用的银幕为什么做成白色的?
答:因为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彩色画面。
4.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作品,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我们将只能看到一些不规则的红色色块。这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油画画面由各种颜料组成,这些颜料中只有红色颜料能反射红色光。
1.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哪些器具(例如烤箱、浴室取暖灯……)应用了红外线。
2.在家里和商场里进行调查,看看有多少种防紫外线的用品(防晒霜、防晒伞……)。通过售货员、说明书等了解它们防紫外线的原理。根据你的判断,所宣传的防紫外线功能中有多少是可信的?
3.收集报刊和科普读物上关于臭氧层空洞的信息,写一篇环保方面的报告,内容包括臭氧层空洞的成因、解决办法、目前的进展等。可以参考后面第四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
关于本次物理制作八年级简单和初中物理照相机模型制作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假设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